本课程将以信用评级模型为实例,针对具有量化分析能力的非金融专业人士,介绍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框架体系、组织安排、业务流程、岗位设置,旨在让学生理解金融风险建模的目的与意义,让强大的技术实力找到攻击的目标。金融机构在大数据概念出现之前就是数据应用的重镇。
如果说数据是原材料,模型或算法,则是把数据加工、制造成产品的方法。制造产品、满足用户需求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所以金融风险建模也可以有不同。所谓外行并非没有技术能力实现,只是需要了解行业,了解现行的最佳实践。本课程将帮助有意进入金融行业的量化分析师丰满行业所需的知识结构,解决跨界求职的痛点。
因此本课程将梳理介绍传统金融机构中相关的业务线条、岗位设置以及各自所需量化技能的异同,借此帮助学员聚焦专业领域最适当的职位。风险管理的作用是服务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确保盈利性、安全性与流动性的平衡。本课程将在课程一“互联网金融背后的金融逻辑——产品经理的视角”的基础上,分别介绍金融风险的不同种类、特征、量化模型、监管要求,让学员不仅懂得做什么,还要理解为什么。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板块,信贷业务又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信用评级,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个人,也无论是国家主权还是单一债项,是所有借贷关系中风险评估与控制的关键技术。本课程以银行内部的信用评级模型为实例,详细介绍模型的建设、使用、维护、监管等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并解释内部评级模型与外部评级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金融危机反复出现促使监管要求不断提高,风险管理实践中模型的使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巴塞尔资本协议是国际金融监管的集大成进展,尽管争议不断,但其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及模型应用的引导作用毋庸置疑。本课程将简要介绍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基本框架和有关风险建模的基本原则,以帮助学员了解行业的话语体系与发展方向。鉴于风险管理与建模的高度专业性,本课程将根据学员要求,尝试邀请不同领域的资深人
士进入课堂,分享各自的实战经验,给学员提供精准的具体指导。
本课程将覆盖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一般框架,以信用评级模型为核心着重介绍信用风险管理的原理与实践,将技术工具应用置于企业经营的现实环境中,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掌握行业语言,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技术实力。本课程将极大帮助如下三类学生:
1)技术牛咖:本课程可以帮助有强烈技术背景的同学熟悉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理念与最佳实践,从量化分析师的角度,以业内人的姿态轻松面对职场机会,找到打进金融机构的切入点。
2)现职新人:已经进入金融机构正在从事量化分析工作的职场新人,可以通过本课程扩大视野,了解行业发展趋势,规划职业发展路径,提高自身价值。
3)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本课程可以帮助正在寻找工作机会的学生,把课堂知识与行业实践结合起来,了解行业相关职位,熟悉行业话语体系,提高面试成功机会。
本课程要求学员具备基础的财务与金融知识,了解金融体系的基本运行逻辑,是“互联网金融背后的金融逻辑——产品经理的视角”基础课程的专业进阶课程。